守一真源应邀参与《本草中华》纪录片录制,共同传承与发展民间青草药文化

2018-10-01 守一真源 2141次浏览

《本草中华》自20189月开拍来,经四路人马历经数万里公里的跋涉,将全新的24味本草留在了精美绝伦的影像语言中。播出后在B站收获了几百万次的播放量,引起了无论是中药行业,还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关注。

第二季第5新陈,《本草中华》的镜头拉向了逐渐隐退的青草药。东晋时,福建的青草药就闻名遐迩,即使在民国,西药登堂的时期,青草药的应用,也因为深入民间生活而从未间断。

 

在闽南民间常闻一句话:见青即是药。所以《本草中华》团队找到了一家在青草药兴盛地--厦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中药公司:守一真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,守一真源是厦门市一家专注做“精品中药饮片”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团队中汇集了数位“中药极客”,他们深入山林中,对常见青草药如家数珍。这一期节目组便邀请到守一真源的中药师作为技术指导,上山去寻找一味藏在山顶上的中药:“骨碎补”。

 

青草药文化几乎口传心授

学习青草药的医师们,需走访名山

实地辨识上千种药材

 

这一集开篇,介绍了青草药生叶权,今年已经83岁。从他的讲述中可看出一个令人惋惜的事情:做青草药医生是件辛苦的事,治病的药材都需要医生上山采摘,采一株草药往往需要翻山越岭,这对很多年轻人而言,即便是对青草药文化有所好奇,也望而却步。

建国以来,青草药文化几乎口传心授,并无医书流传,学习青草药的医师们,需走访名山,实地辨识上千种药材。守一真源的老王、游艇和小苏子,跟着叶权师傅学习青草药知识,叶医生年纪大了,上山采药的事,也逐渐移交给了年轻的药师们

 

守一真源的中药师

深入三秀山寻找骨碎补

 

此次上山,守一真源的中药师是要寻找一味名为“骨碎补”的药材,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,常生于林缘石上或山谷岩石间,别名“猴姜”。

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同安的三秀山,这座山是不少青草药医生的天然中药库。上山的途中,守一真源的中药师一边搜索着骨碎补,一边为大家讲解沿途遇到的中药。也遇到不少生长在石壁上的骨碎补苗,说:这一看叶子也就一两年,太小,就还没办法采。

寻骨碎补途中发现了一株长在石壁上的小骨碎补

三个人直到行至山顶,在一片岩石上,发现了大片骨碎补。

山顶上的大片骨碎补

这位独特的本草,长着两种叶子,下层枯黄的营养叶,盖住入药的根状茎,躲避偷食者,上层新鲜的孢子叶,为根茎输送养分,孕育孢子囊群,每片叶子背面,都有数千个孢子,成熟的孢子随风飘散,落在适宜的地方生存,成活率低,只有几十万分之一。

骨碎补的孢子囊群

采回来骨碎补,回来家中,三位药师就要开始进行下一步处理——骨碎补加工及炮制。首先是要用瓦片刮掉骨碎补露出密布棕褐色小鳞片。这些小鳞片本身是为了保护骨碎补存在,而在药用时,需要去除干净。

 

鳞片剥掉后,直接晒干的骨碎补,叶权医生会留一部分用药,民间也常常用鲜骨碎补炖汤。剩下的骨碎补,就由守一真源的中药师等将其炮制,炮制后的骨碎补,才能更长时间的贮藏。

守一真源的中药师正在炮制骨碎补

骨碎补炮制选用砂烫在铁锅中放入细沙,搅动让细沙均匀受热,之后再倒入药材。守一真源的中药师解释到我们日常饮食中,很常见烫这种方法,像爆米花一样,通过烫一下,让它爆开,或者让它蓬松,那么方便煎煮。

 

经过中药师对砂烫的讲解,明白:原来坚硬的骨碎补入锅后,因细沙的传热作用,就迅速膨胀三倍,经过砂烫后的骨碎补质地松脆,利于煎煮,且易于保存。

在中医学中,骨碎补具有补肾,活血,止血,续伤等功效,主治肾虚腰痛,损伤筋骨。

通过《本草中华》纪录片,守一真源的参与,将福建青草药带入大众视野。但其实说起来青草药在福建地区实在不陌生,对于厦门本土人来讲,从小看着奶奶买市集上售卖的青草药,熬一锅,有点头疼脑热,咽喉痛等毛病,一喝就好了。生在这里的人,上一辈人爱用青草,到了下一代人也自然而然的传承了这个文化。

 

闽南青草药长在房前屋后,陌上溪边,若懂得辩证应用,附身采撷,服之而瘥。2007年,闽南青草药入选厦门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,这对热爱青草药的年轻人而言,无疑是最大的骄傲和动力。

守一真源的药师讲解青草药

春夏秋冬,天南海北,青草药文化作为独特的部分融入中医药之中,那些游走在乡间的青草药医生,穿梭在山里的药师们,成为了民间最靓丽的风景线。